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风采

毕生坚守技艺 延续徽墨文脉——全国制墨专家汪国平

发布时间:2021-02-09 09:49 作者:jxxf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之誉。徽墨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唐代的“易水”以产墨著称,五代以后绩溪的“徽墨”更闻名于世,直到清代出现了曹素功、汪进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名家”名扬天下,且以曹素功最为有名。说到曹素功墨,就不得不提绩溪县曹素功敏楠氏墨厂厂长汪国平。

汪国平祖辈制墨,受环境影响,从小对制墨耳熟能详。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汪国平在胡开文墨厂工作,并负责点烟和料等制墨工序。在这里,墨厂一楼的墨工将墨制作出来后,交给二楼检查验收,故掌握点烟和料等工序的墨工和负责晾墨验收的质检是墨厂最为重要的岗位。当时,与汪国平同为工友的未来妻子正是墨厂的质检主任,负责验收晾墨,由此相识,结下一段富蕴墨香的姻缘。

进入80年代,由于墨厂变动,在墨厂工作数年、了解制墨流程并掌握制墨工艺的汪国平和妻子决定创办自己的墨厂。1982年,在纱线厂的厂房基础上,开始筹备创办,并于八三年开始运作,1984年敏楠氏墨厂正式成立。墨厂创立初期,虽然起步早,实际遇到的困难远比汪国平夫妇想象的要多,直到转机的来临。当时歙县一家文房公司到当地另一家墨厂想订制一批墨,恰巧这家墨厂的负责人外出,于是采购者来到汪国平的墨厂,在看到他们也有能力做墨,并且墨的质量优良后,当下便签订合同。这是墨厂开业以来,接到最大的一批订单,自此墨厂逐渐进入发展的轨道。

2013年,敏楠氏墨厂遇到创办以来的严重挫折,那个夏天,发生了数次来得频繁且破坏巨大的洪水灾害。其中一次洪水灾害时,墨厂为便于发货,将做好的一批墨搬到楼下,洪水来袭,未及抢救,肆虐的洪流就冲倒墨厂围墙,将墨及墨模冲走,造成巨大损失。墨模是一个墨厂的生命,当看着墨模漂在洪水上时,妻子伤心流泪,汪国平则默默地一个人抽着烟。好在人都还在,墨厂也慢慢恢复过来。

汪国平制墨40载,对徽墨制作技艺早已形成了独到的理论和鲜明的特点。古法徽墨制作技艺中所提及的“轻胶十万杵”在汪国平制作的徽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制作的徽墨胶轻易下墨却坚如石,通体表面润如玉,在现代徽墨中难得一见。除了传承古法,这些年来,汪国平也不断小心求证、大胆创新,尝试改良配方。由汪国平主导研制的“敏楠氏书画墨”配方合理,做工精致,书写自如、舔笔不胶、入纸不晕,此系列墨也因此从2006年至2016连续十年四届斩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等荣誉。

随着社会进步,“文房四宝”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墨汁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更不用说使用范围狭窄的墨锭了。除了书画家或收藏家仍欣然以求外,徽墨更多时候则是成了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制墨的工作累且脏,徽墨已日渐式微,年轻一代不愿意耐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制墨行业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尴尬境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7年,汪国平拿出毕生积蓄,申建“敏楠氏徽墨传承示范基地”,以培养兴趣为基础、以普及徽墨传统工艺知识为指导、以教学为手段、以体验为系统学习方式,只求让徽墨技艺后继无人的窘境能得以改变。他希望让更多人来接触、了解和感受做墨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虽然以后他们不会从事这一行业,但是能知道墨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也是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汪国平还积极参与并制定徽墨国家标准制定,这使得徽墨行业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标准,使得整个行业更加规范,发展更加健康。

制墨是一个繁杂、机械、辛苦的过程,一代一代的制墨人用执着与坚守,以一颗赤诚匠心,使几千年的手艺得到了传承,把墨香飘送至世界各地。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汪国平始终坚持只有勤勤恳恳、规规矩矩地去做,产品才会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把传统制墨技艺传承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