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绩溪县结合新时代党员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始终坚持在要素保障、载体方式、学用转化上聚力用劲、守正创新,持续推动党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聚焦高标高质,建强要素保障体系。打造党员教育主阵地。整合党校、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远教终端站点、远教广场等资源,创建“党校+基地”立体化党员教育阵地体系,精心打造九华农会旧址、李夏纪念广场、烈士陵园等多个红色教学点,重点围绕“政治理论+党性锻炼+实地观摩”等内容,充分运用情景式授课、沉浸式授课等教学方式,把党的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形成党员教育的全域辐射效应。培育党员教育主心骨。按照“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县委党校专职教师作为党员教育师资库的主干力量,从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典型人物、离退休干部、党务工作者、专业技术人才、“土专家”“田秀才”等广泛人员中择优选聘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深厚、语言表达等能力突出的人员担任“兼职”师资,形成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现各类师资优势互补。构建党员教育主课程。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设置基层党建、革命传统、形势政策、现场教学、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等专题,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课创作中,结合绩溪县红色资源和党史素材,开发了《徽文化及其时代价值》《新四军皖南山地游击斗争史及其现实启示》《见证初心的徽杭古道》等地方特色课程。
聚焦多元互动,丰富载体方式体系。专家授课辅导学。邀请各级优秀代表、专家学者等开展专题辅导,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千万工程”等重大政策,采取“专题学+研讨学+现场学+竞赛学”等多种形式,分类分级举办党员教育培训班105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27600余人次,满足党员精准化教育需要。本土资源沉浸学。抓好“实景课堂”强质量,深入创新挖掘资源,持续丰富教学资源库,深度串联徽州味·道小镇客厅、伏岭镇革命历史纪念馆、荆州乡李夏烈士纪念广场、皖南黄高峰青年学习学院、绩溪博物馆等本地地标,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让党员干部群众在身临其境中增加学习兴趣,在耳濡目染中汲取红色精神力量。云端课堂随时学。探索“固定+随时”“线下+线上”等模式,依托绩溪先锋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定期推送优秀教学资源,将党员教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员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新春第一课”,全力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便捷式的党员教育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工作信息化水平。实践课堂深入学。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把党员教育从“课堂讲台”搬到“田间地头”,安排“土专家”“田秀才”等专业人才讲解农业种植技术。创建“党建+志愿服务”,结合文明创建、乡村治理、防汛减灾、环境整治等,将志愿服务融入到“主题党日”中,提升党员为民服务意识。
聚焦知行合一,做实学用转化体系。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党员的年龄、身体状况、特点等实际情况,全面推行年轻党员“岗位式”管理、流动党员“动态式”管理、老党员“参与式”管理、困难党员“关爱式”管理,全面推行党员“1+N”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组织党员领办政策宣传、民意调查、产业发展等重点岗位任务,大力推进党员承诺践诺,实现党员管理教育好、管理好、服务好、作用发挥好。机关党员双向报到。持续推进县直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干部“双报到”制度,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充分凝聚驻区单位攻坚合力,73个县直单位与6个社区联点共建,2541名党员干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共计开展环境集中整治7045次,入户宣传走访12956次,协调解决社区热点、难点问题1000余个,实现党群干群关系鱼水情深。“三新”党员示范引领。充分发挥“三新”党组织行业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我为发展献一策”活动,征集支部建设、企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意见建议120余条,持续擦亮“三新”党员先锋底色。开展绩溪县首届“最美新业态劳动者”评选活动,聘任15名最美新业态劳动者为兼职网格员,开展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300余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