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干部综合

绩溪县:开展“耕耘者”专项考察,由事及人识别优秀干部

发布时间:2025-07-02 11:30 信息来源:绩溪先锋网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近年来,绩溪县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创新开展“耕耘者”专项考察,以“事”为镜、以“绩”为尺,构建“考事、识人、用人”闭环体系,为县域高质量发展锻造骨干力量。

构建“三维立体”考察机制,以“事”为基精准画像。坚持把“实事”作为识别干部的“试金石”,建立“政治体检+实绩跟踪+群众评议”三维考察体系,全方位捕捉干部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轨迹,实现从“抽象评价”到“具象识别”的转变。政治素质首位考察,筑牢“立身之本”。创新“双考双测”政治素质评估模型,将“两个维护”细化为12项可量化指标,通过“家访式考察+一线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2024年以来,对拟提拔的42名年轻干部开展政治素质专项考察。依托“绩溪红”党性教育品牌,将干部参与“皖南游击战精神”沉浸式教学、“重走徽杭古道”等红色实践的表现纳入考察范围,全年开展党性教育42场,实现年轻干部政治历练全覆盖。实绩清单动态跟踪,校准“干事之标”。推行“三单管理”机制,为全县科级干部建立“任务清单、实绩清单、负面清单”。聚焦县委“七项重点任务”,将经济运行、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24项重点工作作为考察“赛道”。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一线考察识别干部265人次,记录干部在破解36个征地拆迁难题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具体作为,形成“一事一评”纪实档案53份。建立“揭榜攻坚”专项台账,对21个攻坚专班实行“挂图作战”式跟踪,实时标注干部在老旧小区改造、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硬骨头任务中的担当表现。群众口碑反向印证,把准“民心之秤”。深化“五比五评”活动,将百名股长的服务效能、群众满意度作为考察重要依据,通过“线上评议+现场测评”收集意见建议387条,其中提拔重用31名成绩优异的干部,9名年轻干部因群众认可度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建立“民情直通车”机制,组织考察组不定期走访“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2024年以来,通过“背靠背”访谈79人次,核实干部在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工作中的实际成效。

聚焦“三大战场”实战淬炼,以“绩”为尺识别人才。坚持“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把专项考察嵌入重大任务、艰苦岗位和发展前沿,让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显本色,实现“在事上磨”与“从中识人”的有机统一。在乡村振兴一线“蹲苗”,看担当底色。选派45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考察组每季度深入田间地头,跟踪记录干部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识别出3名善于整合资源的“实干型”干部,5名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中表现突出的“攻坚型”人才。2024年以来,从乡村振兴一线提拔重用干部48人,其中35岁以下干部占比达62%,形成“扎根基层者优先”的鲜明导向。在项目攻坚前沿“砺剑”,察攻坚能力。把“徽菜预制菜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基地”等102个重点项目作为考察“赛马场”,实行“一个项目、一组干部、一本考察账”。对42名驻外招商干部施行“招商成效清单+客商评价”双重考察,识别出8名擅长产业链招商的“专业型”干部。建立“跨部门轮岗”机制,安排15名县直干部挂任乡镇班子成员,16名干部赴沪苏浙跟班学习,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中考察干部战略思维。在急难险重关头“识金”,辨斗争本领。把安全生产、防汛救灾等“特殊考场”作为考察“试金石”,组建3个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考察11个乡镇、36个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干部履职情况。2024年汛期,通过跟踪干部在堤坝值守、群众转移中的表现,火线表彰28个集体和80名干部。在信访维稳一线,对5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干部予以重用。建立“容错纠错正负面清单”,为在改革创新中出现失误的4名干部澄清正名。

完善“三位一体”激励体系,以“爱”为帆赋能成长。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通过精准赋能、暖心关怀、畅通渠道,让“耕耘者”有舞台、有保障、有奔头。靶向赋能提升“耕耘”本领。实施“需求侧”培训机制,围绕干部在一线暴露出的能力短板,开设新能源产业规划、文旅IP运营等12个专题班次,培训2500余人次;组织38名干部赴浙江大学研修数字化治理,安排60余名村(社区)干部到沪苏浙学习产业发展经验,着力弥补“本领恐慌”。建立“1+1+N”结对帮带机制,为123名新招录公务员配备“导师”,通过“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帮助年轻干部快速适应基层工作。暖心关怀解决“后顾之忧”。落实“三必谈五必访”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与干部谈心谈话387人次,解决住房、婚恋、出行等实际问题87件;为驻外招商、乡村振兴一线干部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开展“夏送清凉”活动91次,让干部安心“耕耘”。建立新提拔干部“任职回访”制度,对25名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开展跟踪指导,及时帮助解决“适应期”难题,体现组织“温度”。鲜明导向畅通“成长之路”。印发《进一步加快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十条措施》,推动“能上能下”常态化,2024年以来从一线提拔“90后”科级干部24名,乡镇35岁以下领导班子成员占比达29%。通过股级干部跨部门交流72人次,打破“岗位固化”。职级晋升195人次,其中17名长期在艰苦岗位的干部优先晋升,树立“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的导向。动态储备278名优秀年轻干部,实行“近期可用、中期培养、长期储备”分类管理,通过“递进式”培养,让更多“耕耘者”成长为“领头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