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绩溪县不断激活新乡贤资源,促进能人返乡,凝聚新乡贤智慧,实现智力回哺,汇聚新乡贤力量,打造乡贤助推乡村振兴“新引擎”。
搭建平台,厚植乡贤文化。一是全新定位。将新乡贤定义为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新时代精神,既有知识技能又有组织力、引领力愿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农村本地、旅外人士和外来人士。针对性把本地经济能人、成功创业人士、农村道德楷模等纳入新乡贤的范畴。二是搭建平台。各乡镇(社区)调查摸底,建立动态管理的旅外乡贤数据库,目前各类在库乡土人才3500余名。以乡情为纽带,利用微信群、QQ群等联络载体,传统节日登门拜访和乡贤座谈会等联谊活动,交流互动,牵线搭桥,引导组织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三是厚植文化。探索新乡贤培养机制,广泛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挖掘传承历代先贤精神,选树一批以“五老”、乡村干部、道德模范、乡村教师、退伍军人、企业家等为主体的新乡贤代表;浓厚乡贤文化,通过设乡贤榜、建乡贤墙、编乡贤书等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今年征集绩溪籍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和正高级职称的高端人才资料136余位,《新时代·新名士--绩溪高端人才名录》即将编印成册。在全市首个统一战线乡村振兴战略同心实践基地梧川村“三治”广场上建立乡贤廊。
汇聚力量,开启“乡贤+”模式。一是“乡贤+治理”模式。利用乡贤“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坚持把乡贤纳入网格员队伍,完善系统化网格体系。截止目前,共717个网格,727名网格员。新乡贤网格员变成了村庄治理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森林防火等方面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发挥极大工作效能。建立健全“一约四会+X”制度,利用乡贤力量,81个村(社区)建成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乡贤会、志愿服务队、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社会组织,丰富多层次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在乡风文明治理上,通过乡贤深入挖掘收集优秀家风家训,开展家风家训“出祠堂、入学堂、挂厅堂、入心堂”活动,通过在自家门庭悬挂家训牌和其他示范牌,丰富门庭文化,引领乡风文明,20个示范村已挂牌1000多户。建设优秀家风家训文化长廊,开展“写村史走访”活动,加深对本地历史底蕴有了深刻体会,倡导更多村民对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二是“乡贤+人才”模式。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回引乡贤到村任职,加强村级班子战斗力,8名致富能人当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14名乡贤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占新进班子成员的48.3%。搭建乡土人才创业创新平台,拓宽各类人才服务农村渠道,开展“十佳带动能人”评选,选树先进典型30人。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十佳带动能人”参加各级工匠、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术能手、标兵等评比。完善乡土人才评选奖励办法,评选表彰首批乡村振兴能人100名,大力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发现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定期组织为期2天的业务培训和交流指导,搭建传承人授徒传艺平台,做好传帮带。2021年,绩溪县新增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推荐申报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个。截止目前,绩溪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省级22个、市级5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6人、市级81人。形成梯队序列,开展各类创作创新评选活动,实现传承人队伍薪火相传、“人丁兴旺”。三是乡贤+发展模式。加强与人才乡贤沟通对接,以资源返乡、技术返乡、资金返乡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如在扬溪,返乡青年江艺,先后投资300万元,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打造集最美庭院塑造、乡村园艺、品茶读书、特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的“拾里花兮”民宿,游客络绎不绝。在伏岭,通过乡贤章荣春带动,老胡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下设5个家庭农场基地,社员115人,发展集技术研发、推广、生产、收购、储存、销售一条龙的示范基地,实现年总销售额800余万元,带动农户192户,其中脱贫户20多户,户均增收4100元。在长安,芜湖市侨青会会长、长安镇马道村归侨、专业技术人才章云,回报桑梓,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在马道村成立绩溪袁稻农业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超级绿色水稻新组合项目,让绿色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绩溪县乡村振兴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