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绩溪县板桥头乡持续推进抓党建促振兴工作目标,锚定“乡村治理,乡村经济,乡村人才”三方面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动能。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点燃乡村治理“新”活力。一是强化核心,提升组织领导力。乡党委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注重提升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使其成为推动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精细化做好流动党员“三门功课”,提升全乡党员的党性修养,使其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先锋力量。二是筑牢基础,增强队伍凝聚力。持续实施“导师传帮带”制度,以“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加大对年轻干部综合素质培养,以“学、研、传、督、评”五步提能法助推提升工作履职水平,坚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双向培养机制,结合每月主题党日,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提升各级支部凝聚力。三是创新机制,提升干部执行力。创新推行“日行夜学”学习制度,以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为重点,以每日值班人员为单元,把理论学习教育贯穿干部成长始终,引导干部知行合一;同时通过多样性、典型性、实效性三注重,做到群众急难愁盼和与中心工作两融合,突出“实践”效果佳。充分利用尚田村“四个一”工作法,庙山村“小板凳”工作法等特色工作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赋能乡村经济“新”跨越。一是利用乡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板桥头乡地处山区,笋竹资源丰富,每年竹笋产量达百万斤,近年来,全乡化资源禀赋为产业基础,做优一产,中村农副产品加工中心,龙丛烘干房等项目先后成功落地,项目带动村民就近务工约50人。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和烘干房建成运营后,每年向周边农户收购20万斤雷笋、燕笋,制成各类笋制品并销往浙江、江西等地外,预计经营性收入可达200余万元。二是聚焦全乡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以打造“一村一品”为目标,持续推动“笋米鱼花牛”五大产业发展,并积极将各村“闲”资源变成“活”资产,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蜀马、龙丛、校头三个村共同出资300万元,成功流转“蜀马农庄”,通过销售农产品、资产出租等方式,经营性收入达24万元。三是推进各村抱团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全县首创的“三村抱团”举措,盘活乡域土地资源,通过“三村抱团”向“十村抱团”延伸,成立强村公司,将全乡产业向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延伸,使原本的“休眠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增长的“金土地”。
搭建人才引育平台,构筑乡村人才“新”高地。一是搭建乡贤平台,吸纳各类精英,10月9日,笃法工作室在板桥头乡玉台村揭牌,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关工委副主任黄笃法老先生以设立工作室的方式,搭建联系乡贤、凝聚乡贤、召唤乡贤反哺家乡的平台,推动家乡的发展和进步;持续完善乡贤人才信息库,实时更新人才台账,目前已收录102位各类人才。定期利用传统节日通过举办乡贤座谈会,吸引那些在外积累经验、技术与资本的新乡贤返乡助力。二是聚焦人才培养,塑造本土人才。结合乡域发展实际,开展技术培训,增强专业技能。今年以来共组织“土专家”“田秀才”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技能培训和助农服务20余次,结合科技下乡、技术讲座、田间指导、农民夜校等活动,已完成农民科技培训3000人次。三是营造发展环境,发挥人才质效。瞄准发展实际,通过线上线下调研当前各类硕博人才职业愿景,联系上级部门帮助,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自身意愿,采取个性化、定制化招引才方案,解决“引人易、留才难”问题,人才岗位“二次匹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拓展关怀暖人心。依托绩溪县大学生主题教育基地、绩溪县大学生“三实”保障基地持续提升人才硬件设施水平,优化文娱场所建设,为人才提供学习充电、交流分享、休闲放松的活动阵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